在這個充滿意外的體育世界裏,當一個名字如勒布朗·詹姆斯在眾多媒體上赫然出現時,總是能引發一陣漣漪。這位籃球巨星的影響力不容小覷,然而,9月8日《人民日報》上署名的文章《籃球是連接彼此的橋梁》,卻讓這位巨星陷入了新聞風波。
根據The Athletic記者喬·瓦爾頓的透露,這篇文章並非詹姆斯自願提交,而是他在中國行時接受采訪的內容被整理和刊載的結果。可以說,原本以為是盛華的舉動,卻變成了一場狼狽的澄清。媒體人付政浩的評論更是直言不諱,令人唏噓不已。這種情形顯得極為尷尬,粉絲們興致勃勃地宣傳著詹姆斯的“大來頭”,與其他國際球星攀比影響力、覺悟和待遇,最後卻被詹姆斯的諸多媒體辟謠一一擊碎。
多家美媒的後續澄清讓這一事件逐漸明朗,詹姆斯並沒有主動投稿,而是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,他的言辭在此基礎上被再加工。雖然文章底部註明“系該報記者采訪整理”,但將內容包裝成其個人投稿,而未事先獲得他的授權,這從新聞倫理的角度來看無疑是需要反思的。
詹姆斯的舉動,顯然不是他主動發起的,或許這從根本上是品牌或公關公司的一場籌劃。毫無疑問,盡管這樣的傳播策略在效果上顯然火爆,多次占據熱搜,但其背後的操作技巧又讓人覺得略顯詭異。或許,早前誰也沒意識到這樣做的潛在風險,因為詹姆斯的發言通常都是中規中矩,缺乏鋒銳。
此時的輿論風向逐漸轉變,詹姆斯被描繪成左右逢源的角色,遭受不少批評。很多球迷甚至認為他首鼠兩端,然而,這種論調未免有些冤屈他。綜合判斷,這篇署名的文章或許根本不是他事先知情的結果。
作為一名在美國土生土長的運動員,詹姆斯的立場向來明確,對他而言,真正值得思考的,或許是在於這個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輿論交鋒中,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。《驚奇隊長》的角色設定恰如其分,那位在不同星球間遊走的女生,看似左右逢源,實則內心的掙紮也許才是真正的主旋律。在輿論的聚光燈下,民眾的眼睛是異常明亮的,誰都不願容許半點虛情假意。